首頁>軸承新聞>臨西軸承在全球滾動 |
臨西軸承在全球滾動
中國軸承網 發布時間:2019/04/19
年出產才能7.5億套,產品遠銷美國、加拿大、德國及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——
臨西軸承在全球滾動
本報記者宋國強通訊員何連斌馬蓉蓉
近日,上海世博館,2018我國國際軸承及其專用配備展覽會上,人流熙熙攘攘。短短4天,來自臨西縣的軸承客商就到達60多筆買賣,國內買賣額3790萬元人民幣,外貿買賣額280萬美元。
“這次有鑫泰、三橋、玉良、海藍等24家軸承企業,展出汽車軸承、靜音軸承、陶瓷軸承、精細角接觸軸承等514個型號,悉數是專、精、特、新高精尖產品,都已經到達甚至超越國際標準,國內外客商大拇指翹得老高!”帶隊的臨西縣軸承職業協會會長李金貴感慨萬千,從小作坊、雜牌軍到工業集群、自主品牌生力軍,40年一路風雨走來,臨西軸承叫響了國際商場,積聚起滾動國際的微弱力量。
商場萌芽
上世紀七十年代,軸承工業在臨西縣的小作坊間悄然萌芽。受方案經濟體制影響,軸承貨源緊缺。頭腦靈活的農人,從外地廠礦購回廢舊軸承,拆下可利用的套圈、珠粒和卡子等,經拋光、上油簡單處理,拼裝后悄悄拿到“夜商場”去賣。那個時候軸承不叫“軸承”,叫“鋼圈”,買賣軸承的被稱作“鋼圈販子”。這讓前期從事軸承加工的農人嘗到了“過好日子”的甜頭。
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,一系列的改革開放政策,使臨西軸承逐漸從隱蔽轉向揭露,收買和加工軸承的職業敏捷蔓延,形成了幾十個“軸承專業村”。1986年6月,老官寨鄉白莊首先建起軸承商場,這以后童村、倉上、河西、蔣莊軸承買賣商場相繼成立,一些軸承加工戶靠推車、驢車、自行車馱貨,趕集擺地攤。也有部分農人走出家門到各地開店,出現“千家萬戶搞加工,千軍萬馬闖商場”的局勢。
在軸承工業迅猛展開的形勢下,縣委縣政府敏銳地發現,再靠立異拼裝將存在被商場淘汰的風險。經過認真調研剖析后,臨西確立了“以出產中低速碳鋼軸承為主,以為大中型企業配套為主”的工業展開戰略,要點培養了鑫泰、臨汾等10余家軸承規劃企業。由于產品契合商場需求,定位準確,價格低廉,很快搶占了國內商場。自此,臨西軸承工業結束了廢舊軸承加工立異的歷史。
集群展開
“單打獨斗”闖商場,限制了軸承職業的展開壯大。
2002年5月,臨西縣出資2.44億元建成全國最大的現代化軸承買賣商場,利好政策吸引了哈爾濱軸承集團、張家港AAA集團、美國TIMKEN、德國FAG、日本NSKH等國內外2000多家知名軸承企業相繼入駐。鑫泰軸承、寶鑫軸承等本鄉企業敏捷崛起,實現了工業集群化展開。2006年以來,逐漸建成省級陽光軸承園區、市級運河工業園區,建立了我國國際軸承展示中心、省軸承檢測中心、軸承工業協會。軸承工業步入深度技能改造階段。
河北寶鑫軸承公司搬進陽光軸承工業園區后,不再單打獨斗,“手指頭”變成了“拳頭”,公司效益一路攀升,董事長夏樹寶最先嘗到了“抱團闖商場”的甜頭。然而,好的銷路導致不少企業重產值輕質量,產品同質化嚴峻,始終跳不出“打價格戰”的惡性競爭怪圈。質量“皮軟”,拳頭不行硬,在高端商場上底子站不穩腳跟。
臨西縣針對問題癥結,推出“質量提升行動方案”,引導軸承企業走技能興企之路,并把質量展開專項資金列入財務預算,對企業在土地使用、信貸補貼、項目技改、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最大程度支持。為近200家軸承企業融資4.2億余元,爭取上級技改資金420萬元,要點施行29項技改項目,財務注資2000萬元為企業貸款進行風險擔保。鼓勵企業與“哈瓦洛”高端企業、專業院校研制中心“聯婚”,引進高、精、尖科研成果,開發差異化產品,增強集群立異才能。
“拼資源、拼低成本的年代已經過去了,如今是拼立異、拼高附加值,質量不進步,只有死路一條。”2012年頭,夏樹寶率技能人員赴全國各地調查取樣,歷時多半年,從洛陽聘來職業專家,組建起自己的研制團隊,展開技能攻關。公司自主研制出全國獨有的新式“母機”精細磨床,獲4項國家專利,其間2項填補了國內空白。所出產的滾子圓度從千分之三提升到萬分之三,使用壽命進步5倍以上,出產功率翻了一番。現在已售出精細磨床80多套,除暢銷吉林、洛陽、福建、臺灣、甘肅等國內商場外,還遠銷俄羅斯、印度等國家。
至2015年,縣委縣政府將軸承工業歸入“3+2”工業總規劃系統,于“十三五”期間打造銷售收入超200億元的軸承特色工業。秉承“工業創優、業態立異、登高創牌;增品種、提質量、創品牌”的“三創三品”展開戰略,臨西縣施行了工業登高、產品升級、企業壯大、渠道效勞“四項行動”。
展開到今日,臨西已具有軸承出產加工企業400多家,規劃企業60余家,從業人員超越7萬人;年出產才能7.5億套,年產值169億元;具有軸承出口企業46家,產品遠銷美國、加拿大、德國、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,全國商場占有率10%以上,形成了“賣遍全國,走向國際”的銷售網絡。
到現在,臨西縣具有國家馳名商標2個、省級著名商標10個、省級名牌產品14項、獲得專利技能113項,36個自主知識產權,38家軸承企業經過國際質量系統認證。形成了區域品牌與企業品牌互動、工業品牌價值不斷提升、中心競爭優勢不斷增強的杰出態勢。
“智造”提升
日前,河北誠為軸承公司的“智能車間”正在趕制七類軸承套圈。“這批40余萬件的七類軸承套圈,是作為高端配套供往美國鐵姆肯企業的。”車間主任王德林介紹。
“隨著國內外經濟展開環境的變化,軸承工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,走高端展開路線成為必選項。”誠為公司總出資2億元在全國軸承職業首先建造了“I5智能工廠”,現在120臺搭載I5智能控制系統的智能機床全面投用。李金貴說,出產模式可實現技能控制、制造出產、流程辦理信息化,年節省用工成本30萬元,產值進步2倍以上,檢驗成本下降60%左右,精度可到達國際一流產品水平,產品利潤進步2倍多。
因產品精細度、高剛度、長壽命,產品備受國內外高端客戶熱捧。年產3500多萬件軸承鍛件、精車件等軸承套圈產品,95%以上出口美國鐵姆肯、日本恩梯恩、德國弗舍爾、瑞典斯凱孚等國際知名軸承制造公司,年均銷量遞增近30%,年銷售額4億元左右。誠為公司也因此成為TIMKEN、SKF等國際高端軸承企業在華北地區唯一的優秀供應商。
臨西縣呼應國家“互聯網+”和“我國制造2025”展開戰略,連續出臺“零占地技改”“科技立異獎勵十條”等優惠政策,縣財務建立500萬元的年度專項資金,扶持企業走“智能工廠、智能車間”新路,推進信息化與新式工業化深度交融,靠傳統動能改造提升與“云”智造經濟增長新動能相結合,激起軸承對接高端的微弱“混合動能”。現在,三橋、泰姆斯等軸承企業已引進I5智能機床200余臺。十多家規劃軸承企業完成“智能工廠”的建造規劃。到十三五末,27家規劃軸承企業將悉數建成智能化工廠,預期軸承工業銷售收入以7%的年速度遞增,打破200億大關。
十三五以來,臨西相繼建成河北省軸承工業技能研究院、河北省品牌建造研究院臨西專家工作站、軸承電子商務中心、現代化買賣中心及華北軸承“雙創”基地、臨西運河雙創科技工業園;我國軸承工業協會專務委員何加群成為臨西縣軸承工業首席專家,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軸承專業技能人才和高級辦理人才,形成了技能立異與辦理立異雙輪驅動優勢。
今年頭,臨西縣又與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建立我國軸承全工業鏈B2B買賣渠道——“找軸網”,探索出一條加快推動軸承工業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交融、網絡渠道效勞實體經濟的新模式。搭上“找軸網”快車道,將倒逼軸承企業加快轉型立異,邁向高端化、精細化、品牌化,推動臨西軸承在更高水平上滾動全球。
推薦給朋友 評論 關閉窗口
推薦信息 |
□進口軸承的發展史與中國制造的創新能力 □哈軸制造七種軸承控制神舟七號飛行姿態 □日本KOYO軸承表面脫落對進口軸承壽命影響 □臨西軸承工業園區支撐公司商品立異 □響水成就江蘇省“軸承座產業之都” |
上一篇:淬煉“鋼中之王”,鑄高端軸承撐起我國制作
下一編:已經是最后一篇